立法治理雾霾 各方专家聚焦大气法修订

2013年05月30日 10: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30日讯(记者李文媛)一项旨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第46期)论坛,得到来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以“立法治理雾霾——聚焦大气法修订”为主题,论坛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了积极的修订建议。

    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制定,并于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多年来,对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防治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大气污染特征开始由典型的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新一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较此前复杂许多。

    《大气污染防治法》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完善?哪些法律障碍还需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大幅减少污染,实现更清洁的空气?

    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项目聚焦大气法修订,邀请政府决策者、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媒体工作者同台对话,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法》纳入立法议程,加快修改大气法的步伐。

    论坛上,由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主任解洪兴代表联盟专家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十点核心建议,包括:1、建立空气质量标准不断更新的长效机制;2、全面加强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制度;3、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更新的机制;4、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企业排污的运营监管;5、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真正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6、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7、鼓励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8、建立鼓励地方实施更加严格的移动源排放标准的机制;9、加强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油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实施的管理;10、建立机动车环保性能监督检查和不达标召回机制。

    解洪兴表示,这十点建议是中国清洁空气联盟邀请有关专家在讨论后形成的,虽然针对的是大气法的修改,但不局限具体的条目,目的是为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奠定空气质量改善真正的法律关系基础。

    围绕上述《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十个关键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我们要建立一个不断更新的控制质量的管理体系。

    一定要要把损害公众健康,损害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的行为,与刑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维护群众利益。要结合中国法制的特点,在平衡其他法律条文间的关系方面,尚需进一步做工作。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表示,大气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不仅仅是灰霾,我们应该看到另外一个方面,空气控制的环境风险,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立法、环境执法迫在眉睫。

    他提出,一定要把评估机制、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明确下来,明确这一点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认识问题。一个好的制度关键是落实,监督机制不仅是评估、考核和处罚,还要同信息公开结合起来,结果向全社会公开,老百姓会有评判,这种社会的压力非常强大。他强调,十大问题中没有提及的问题的市场手段,对解决大气污染还有很大的挑战,我们,同样要高度重视,如税费制度、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本分摊机制、信贷政策等。

    能源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交通项目主任龚慧明表示,目前机动车污染对空气质量引起的影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修订工作的关键是在实施效果上,对于交通,未来10年不仅仅是“车”的问题,而是“移动源”问题,车的排放标准可以与世界接轨,但是在车之外,一些机械造成的对空气的影响会越来越多。我们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基础设施的修建和交通体系的协调与管理,车、油、路管理要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能源基金会北京办公室环境项目主任赵立建介绍了对排污的处罚相关方面美国经验,第一,违法了进行罚款之类的措施。第二,谁违法谁的设施不运行,产生的不当得利要全部收回。第三,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要进行赔偿,不单纯是一个行政处罚的问题。建议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把这些原则体现出来,也可以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原则进行更好的扩展包括一些具体的执行的设定。

    与会专家提出,联防联控是较为成功的经验,美国有几个层次的联防联控,有解决州与州之间问题的法规,规定参加的22个州之间怎样防治上游与下游的削减和控制。州下面有一些空气控制管理区,也是另一种联防联控的形势,不是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的是按照污染的成因的一致性,按照这些来划分的污染控制的概念。加州划了35个,是按照达标、不达标等分成三类,机制功能非常强大。

    欧洲国家与国家之间,从签订国际公约到统一制订法规、污染物排放限值,都体现了区域联防联控的概念。我国也有应急性概念,奥运会期间控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从法律上把联防联控的制度建立起来,结合我国特点,专家提出急需建立省和省之间中央主导体系,一定要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搞清楚,区域之间的责任分清楚,大家才能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一个合作的机制。

    专家认为,区域联防联控要特别注重发挥各个参与方的的主动性,要使所有参与方都受益。区域污染防治和整个经济防治一体化进行推动,才能最终解决环境的区域污染的问题。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前董事会前主席,“2010年外国专家友谊奖”获得者Michael P. Walsh特为本次论坛供稿《美国机动车污染控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论坛由能源基金会和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